摘 要: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是高职教育生命力的体现。“校企共同体”不仪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够独树一帜,也能在服务衬:会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对“校企共同体”辐射作用的阐述,提出了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校企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 0003-0016-0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并在适应与服务中办出特色,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关乎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只有顺应变化、满足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创立的“校企共同体”,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同样,“校企共同体”也可以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定位及表现形式
高职教育由于受教育与经济两大规律制约.它与地方经济有着相互依存、互生共长的关系,地方经济既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研究最多的实践对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服务的最直接对象,只有协调好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适合职业教育规律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良好平台,才能充分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在服务空间上,离职教育应该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主要面向地市一级,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发展主要服务于社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领域上,主要针对地方的某一行业或某些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在服务的岗位类型上,主要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1]。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学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性和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
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客观上要求不同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地方化的要求更加突出;二是其实施的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的是各行各业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办学越接近实际.越接近用人单位,就越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基层一线技能人才的缺口很大,据有关部门测算,浙江省技能人才缺口达到7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5%的要求。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无法承担的。因此,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合理定位应该趋于地方化、行业化和基层化。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大的表现形式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最终的“产品”就是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些“产品”是否合格、是否适销对路、是否价廉物美.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检验、去汪明。高职教育的一切教学过程(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师资建设、人才规格及培养目标等)都应围绕这个总体结果去进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精神都要体现为社会服务这个总体目标,使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另一表现形式就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素质提升。随着高科技时代和知识技术时代的到来.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发生极大变化,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教育程度都显著提高。知识经济使生产方式更柔性化、分散化,社会上大量的初中级技能的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成为高技能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一般的技术性岗位的缺口是2: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的缺口是8:1—10:1,高技术高技能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2]。高职教育责无旁贷,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行业企业开展有针对性地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区域经济是南不同行业所构成,不同的行业又有数量众多的大小不一的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行业参与办学,学校服务行业企业,院系教师从事行业企业技术开发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一些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来说.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一些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自不待言.就是一般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能根据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主动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但整体而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同时潜力又是巨大的。
二、“校企共同体”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双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从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表现形式:输送应用型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几方面来看,“校企共同体”无疑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是人才培养规格特色。“校企共同体”实现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共同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及其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实际对接,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使企业进学校,师傅进课堂,学校融企业,师生进车间,校企紧密融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双师教师特色。“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双方建立的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行学校和企业专兼职教师教学。教师下企业熟悉工艺流程,教师的教学岗位联通了企业的生产岗位,企业的师傅、能工巧匠亲身体验学校教学经历和学生工作经历,联通了教师岗位.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了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理论经验兼有生产实践技能的教师授课.也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生产实践技能兼有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师傅授课。学校企业双方融合融通,发挥各自特长,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
三是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平台。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共建的“校企共同体”,引入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由企业提供的教学设备、生产车间、培训中心等,既为学生提供了企业的真实环境,又是企业自身的职工技能培训场所。如友嘉集团捐赠1800多万元教学设备并将企业培训中心整体迁入友嘉机电学院,友嘉集团在杭的8家企业都可以共享:达利集团在达利女装学院建立生产车间,每年出资10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金都房产集团联合40余家在杭知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金都管理学院成为阿里巴巴全国人才培养基地:临江学院拥有国家级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成为杭州市化工类人才培养基地等等。“校企共同体”的这些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成为企业的技术培训场所,面向企业员工、企业客户、社会劳动力,成为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岗位技能鉴定、素质教育、技术教育等的培训场所。
四是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的平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校企共同体”,为学院教师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与友嘉集团共建的叉车研究所,友嘉机电学院教师申报的《基于DSP的交流叉车驱动控制系统研究》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围绕与企业共建的停车设备电控车间,友嘉教师进行了《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和《电动汽车立体停车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分别获得杭州市科技计划立项资助。同时.学院各“校企共同体”为企业研究开发了多项技术,如“压铸机专用机械手臂(DTO)项目开发”、“全电脑针织无缝内衣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多型腔注塑模自动化生产研发”、“电脑袜子编织机设计”、“高效除草剂丙草胺的工业化技术研究”、“吸湿排汗高弹性仿丝绸针织面料开发”、“自动切纸机和自动封口机”、“雾区智能电子诱导系统探测控制子系统开发”、“智能无线温度在线监测报警系统”、“保健植物资源开发与智能化水培”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持的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ZigBee技术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研发”研制样机一套,发表论文四篇(其中SCI收录二篇,EI收录二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来说,取决于该区域拥有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根本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是劳动人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将步人“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绿色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绿色经济”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新一轮科技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扩大内需将成为重要和迫切的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新型市场化和新型国际化将全面提升,从而催生新的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也将进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后工业化时代。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经济增长是必然趋势。
在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潮流中,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生源质量来源,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职院校都是最后一批录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体现在高职,如2011年浙江省的高考录取率达85%:山东省的考生则只要180分就能上高职,也就是说,每门功课只要考30分即可进入大学。同时.普通高中生源的减少首先冲击的也是高职院校,若干年后,高等教育的重新洗牌也可能从高职院校开始。
二是师资力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贴近社会、贴近行业的优质教师队伍做保证,而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教师的能力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是专业设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从电子商务业、物流业、动漫业到智能化楼宇,从传统服务业到休闲娱乐服务业,从商业性服务业到工业性服务业.新的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发展新的专业。但与此同时,受到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制约,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许多新的职业一时还难以与高职教育无缝对接,专业向上延伸的矛盾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更凸显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
四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大城市就业的人数众多,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成人文化基础教育、社区成人闲暇教育、订单制培训、弱势群体教育、第二语言教育等方兴未艾。作为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非学历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无论是规模、形式,还是机制、成效,高职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够。
五是科技服务能力,虽然高职院校不具备普通高校在学科集群和人才汇聚方面的比较优势,也难以在基础研究方面崭露头角,但在为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方面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可实际上,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相差较大.以反映科技开发成果重要特征的知识产权专利为例.据杭州科技信息网数据,浙汀省2010年18所高职院校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只有5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为378项,外观专利授权数量323项:这些数据尚不及浙江工业大学一所学校(该校上述几项数据分别为868、875和1 138项),表明差距巨大。
四、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在高职院校数占全国普通高校数比例已超过50%的今天,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而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履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值得高职教育办学者、管理者的探讨。笔者认为,发挥“校企共同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1,凝聚各类资源
资源是高等职业院校自然环境的核心,是高等职业院校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礼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包括课程、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内的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整体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同时单一的投入无法支撑院校高速发展.需要通过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共享资源、凝聚资源、整合资源[3]。院校之间,通过校际选课、教师互聘,达到资源共享;校企之间通过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解决“双师型”教师、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开发、教学设备等资源的整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良性互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校企共同体”,充分利用政府支持、政策支持、区校合作、校企共融等资源综合因素.形成了深度互动融合态势,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
2.凝练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应该是多元化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教育的区域特色未能充分体现。如在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据浙江省教育厅有关资料统计.全省47所高职院校中布点超过29个的理工科类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45个)、应用电子技术[3]个)、计算机网络技术(29个)和计算机信息管理(29个)等;布点超过30个的文经管类专业有:会计(36个)、市场营销(33个)、电子商务(32个)、文秘(31个)和物流管理(30个)等。专业的同质性可见一斑。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致力于打造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的特色。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等进行科学规划,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高职院校则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仔细审视所处的地域经济、资源的特色,找准特色领域,发展相应的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共建的“校企共同体”,彰显了办学特色,提高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3.拓展服务功能
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个动力。大批农民工在城市做工,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高职教育要把拓展职教功能,让更多的人包括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分享职业院校教育视为己任,推行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全日制培训并行的教学制度,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将高职院校的大门向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人永远开放,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扩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如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图书资源中心、科技创业园、网络数字资源平台、职业技能鉴定、各类研究院所等,对行业企业及社区开放。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杭州市设置在校内的公共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仅2010年,七大实训中心81个实训室就有8万多人天在公共实训基地参加实训:该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2010年为企业、社会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 8570人天。
高职教育还要积极拓展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的能力,增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将使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程度更深,与地方的融合度更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强力支撑,离不开高校的服务支持。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服务社会中贡献力量,在贡献中寻求发展。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的高职科技创业园,园区在孵企业65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50家,有6家企业通过评审被认定为“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杭州市十佳大学生创业企业”,2家企业被评为“开发区诚信民营企业”.32家学生创业企业获得160万元大学生创业无偿资助.1家企业获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及配套奖励90万元;园区企业年产值超2 000万元,利润310余万元。园区已吸纳了230名学生参与创业,带动了600余名学生实习与就业。学校被评为“2010年度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单位”,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奖励。该高职科技园也已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学校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助力,提升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4.创新体制机制
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展路径问题。必须强化的是对技术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和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突出,应仰赖于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变革,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在技术人才成长规律上进行探索以保证“类型”特征.在“高等”上做文章保证层次特征,在“职业”上求特色突出实践特征,在“教育”上下工夫强化育人特征[4]。解决现代教育在知识社会里学会生存的问题。高职教育在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要增强特色校园文化对地方的辐射能力.高校对地方的文化熏染是地方文化品格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基础。高职院校也应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反哺社会,从而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主流企业共建的“校企共同体”.传承学校文化,融入区域文化,融通企业文化,强调“文化育人”理念,突出厚德博学、志存高远的教风、学风,将“爱”的教育融人课堂、融入校园,在各类活动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使校企文化交融对接。
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近年来已进入了加速期,从教育部[2004]1号文到[2006116号文,从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到100所国家骨干建设院校.高职教育逐渐明晰了定位和发展思路。但在向“学习型社会”过渡的今天,高职教育仍需要在理念上、制度上进一步创新,如招生对象,在给中学生准备“职业教育”的同时,提供“职前教育”的机会.增设“职业探索”的内容,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减少盲目性:高职院校为社区和地方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技术进步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契机等等。诸如此类,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大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的力度,使相关配套政策能同步跟进。高职院校也要从机制上探索与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相适应的学校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期提高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樊明成.高职专科院校服务面向定位与评估方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5).
[]李剑平,谢洋,风景这边好,成才道路宽[N].中国青年报,2008-6-23.
[3]周建松,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开放合作办学模式构建——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4]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六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44-47.